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卷:不列颠战役第八十九章:最长的一天

石油!石油!石油!战争的脉搏,没有石油轮子就转不动,可悲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并没有成产量的石油产地,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需要依靠进口。

战争爆发之前,考虑到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部队异常依靠石油才能运转得动,在战前储备局就储藏了大量的油料。不过,光是进口储藏根本不是个事,毕竟有支出也得有收入,而依赖进口实在太不可靠了。

因为战争的关系,德意志第三帝国获得石油的渠道当然会变少,其中大部份的石油都是依赖瑞典和瑞士向国际社会采购。然后,这两个国家再倒卖给德意志第三帝国,这无形中提高了许多的成本。

先不谈重金属方面的难题,光是几个战役来下,数量庞大的装甲部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用了百分之三十五的石油储备量。这是个可怕的数据,表明再来几次大型战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石油储备就要见底。当然,这是在石油进口渠道完全失去的情况下。

徐阳并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上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到底依靠什么样的手段取得石油,而且在盟国封锁下竟然能顶住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他在战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极力提出储备石油的建议,其实不用他去提德意志第三帝国自33年开始就在储备石油,到39年初石油的储备量便很客观。

后来,斯达克家族上台之后,庞大的“容克体系”更加重视石油的储备,这也是五年计划的一部分,更是战争准备的首要目标。经过那么多的努力,想象中的“足够”经由几次战役变成了“不够”,如此对苏战争的设想在取得石油产地的驱使下彻底成了渴望……

回顾历史,一战的最后两年,德意志第三帝国经历过严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鲁登道夫当时指出“罗马尼亚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足以改变第二帝国石油短缺的整体局面”而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918年8月占领巴库,被鲁登道夫称为“对我们的沉重打击”。

社会党上台第一年,经济战略专家便指出:“一旦发生战争,对原油进口的严重依赖将是制约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行动的一个关键瓶颈。”

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凯琳大厦计划”要求1944年初实现石油产量1100万吨,但-阿道夫-希特勒显然等不到这个时间,他的战略是先通过储备打响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解决石油来源。

1939年上半年,德意志第三帝国石油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